乡村文化是农村的灵魂,不仅镌刻着农民的情感记忆,更承载着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近年来,宝坻区尔王庄镇积极探索文化 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向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大步迈进。
尔王庄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传承红色基因,厚植乡风文明,丰富群众生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同时,积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大力推动服务创新,全面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如今,基层治理变得有形有质、可触可感,其治理的精度、温度、深度、力度和高度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近日,在宝坻区尔王庄镇,一堂特殊的课程正在冯家庄村党史馆前开展。这是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由民间艺人李会敏亲自传授他精心创作的京东大鼓《红色传奇》。孩子们在阳光下聆听着革命年代冯家庄村成立宝坻区第一个党支部的红色历史故事,整堂课生动有趣。
冯家庄村党史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大量参观者前来汲取前行力量。这里深入打造冯味正浓的教化品牌,定期组织镇域内的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到冯家庄村党史馆听党课作为入队、入团、入党的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于启祥一家为革命做出重大牺牲,他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仰成为了砥砺冯家庄人勇往直前跟党走的精神力量党史馆内,讲解员正在为前来参观的人员介绍革命先辈于启祥的光荣事迹。参观者们边走边看,时而提出问题,时而驻足思索,那紧锁的眉间,仿佛凝聚着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深沉力量,传递出红色血脉赓续不断的激昂回响。
在基层服务方面,尔王庄镇也一直在积极探索。近年来,进一步完善红色网格一网统管工作机制,为农村党员搭建服务群众的平台。建立以党员为主体的红色网格队伍,实时更新网格中人、房、地、事、情等各类事项的具体情况,全面压实周访重点户、月访一般户要求,将红色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用心用力帮助群众解决难题。
红心服务,情暖千家。小董庄村网格员郭大姐接到了片区倪大娘的电话,燃气灶打不着火了。放下电话后,郭大姐第一时间来到倪大娘家中,关闭燃气阀门、检查连接管、清理燃烧器一套娴熟的操作下来,燃气问题被轻松解决。提起村中的红色网格员,村民们总是夸赞连连。水电维修、药品代买、生活缴费等送上门的红色网格服务,既方便了村民生活也拉近了干群的心,村民们对红色网格员赞不绝口。
红色调解,睦邻友爱。冯家庄村的红色评理站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次,白大姐和张大娘因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的活动产生了矛盾。实践站常组织广场舞等娱乐活动,活动结束后农家书屋总会有垃圾。身为图书管理员的白大姐认为广场舞队长张大娘职责没尽到位,便提出意见。两人为此针锋相对。好在红色评理员用情打开心结、用理疏导情绪,没一会儿,原本矛盾重重的两人就在评理室门口握手言和,还表示以后会相互配合。
在尔王庄镇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乡风文化如春日繁花,多点绽放,处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在东安子村,一棵百年大槐树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承载着村庄的记忆。树下,老党员、老干部们用那带着岁月痕迹的嗓音,讲述着村庄的往昔和热血的革命故事。孩子们围坐四周,听得入神,遇到紧张情节时,眼睛瞪得溜圆。如今,大槐树下讲故事已成为村里响当当的文化品牌,而大槐树下议事会更是村民们表达心声、共商村务的好地方。村里便民理发室的创办构想,就诞生于此。便民理发室带来的温暖服务,也在全镇范围内如涟漪般扩散开来。
文明乡风,为乡村生活添上了一抹温馨的色彩。在小龙湾村,银辉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怀揣着爱心与热情,走进八十岁高龄的刘大娘家,为她提供贴心的上门理发服务。大娘,最近身体怎么样啊?天气凉,可得注意保暖。志愿者一边熟练地挥动着剪刀,一边与大娘亲切地拉着家常。不一会儿,大娘原本凌乱的头发变得整齐利落。对着镜子,刘大娘嘴角上扬,满是笑意:村里能组织这样的志愿服务真是太好了,不然每月还得麻烦孩子们带我去镇上剪头发。
尔王庄镇将志愿服务理念深深融入日常工作中。各村积极响应,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随着郑贵庄村、东安子村、小宋庄村等6个村的便民理发室相继开业,已有200余位群众在家门口解决了头等大事,享受到了便捷与温暖。
在刘万庄村,村民张小霞的事迹,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邻里间的情谊。十余年如一日,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双下肢重度残疾的邻居冯志华。每次家里做了好吃的,张小霞总会第一时间给冯志华送去,还帮忙扫地、拖地、擦玻璃、整理衣物、收拾房间。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给冯志华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温暖。冯志华感慨地说:这么多年,日子过得太难了,多亏了小霞,跟亲妹子似的,老有说不完的话。张小霞用行动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真谛。
为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尔王庄镇积极挖掘和传递乡村榜样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开展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婆媳善行尔王代表等评选活动,让一个个新榜样脱颖而出,在全镇营造出崇德向善、争做好人的浓厚氛围。
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多个村队积极打造特色文化阵地。走进四棵树村的文化大院,村名的起源、村庄的历史以及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一一呈现在眼前;伫立在阎皮庄村的文化墙畔,大营客阎檀与阎皮庄人的奋斗历程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漫步在尔辛庄村的文化长廊,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优良家风如春风拂面,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这些特色文化阵地,围绕着民风民俗、文化记忆等乡村元素精心打造,打好了乡情牌。如今的尔王庄镇,处处洋溢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如春雨润物,渐渐深入人心,为乡村治理涵养出肥沃的土壤。
在尔王庄镇,如何让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成了最好的桥梁和纽带,连接起了大家的心。
每逢春节或是村民乔迁新居的喜庆时刻,高跷队伍的精彩表演总是能让现场气氛瞬间达到高潮。表演场地周围,被热情的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激昂的锣鼓声中,高跷队伍犹如一条绚丽的长龙,整齐有序地行进着。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脚踩高高的木跷,动作轻盈灵活,时而跳跃,时而转身,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孩子们兴奋地骑在大人的肩头,挥舞着双手,大声欢呼:快看,那个人踩着高跷还能翻跟斗呢!
高跷表演作为尔王庄镇的传统民俗活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每逢佳节必精彩亮相。不仅如此,尔王庄镇还是京东大鼓创始人刘文斌的故乡。镇村文艺骨干们精心创作的京东大鼓作品,如《述尔王情庆二十大》《迎国庆赞家乡》等,在欢声笑语中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深受群众喜爱。
去年九月,镇机关干部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红色年轮》一经上演,便赢得了群众的热烈掌声。兄弟姐妹们,把小推车推起来!推起来!把扁担挑起来!挑起来!舞台上,演员们的呼喊声铿锵有力。小车队的演员们双手紧握小推车车把,身体前倾,仿佛正跋涉在当年修渠的泥泞道路上;扁担队的演员们将扁担稳稳扛在肩上,两侧的竹筐随着肩膀的耸动微微摇晃。他们眼神坚定,透露出那个年代尔王人治水兴水的艰辛与执着。表演结束后,观众们仍沉浸其中,纷纷感慨:这段历史不能被忘记!此外,《梦飞扬》《尔王小调》《逐梦水乡人》《这是尔王》等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原创歌曲,也生动展现了大洼水乡人勤劳勇敢、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
尔王庄镇还组建了文艺轻骑兵,让文艺活动走进村庄、深入田间地头。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文艺场景,在尔王庄大地上不断涌现,丰富着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各村的文化活动室,是村民们茶余饭后最热闹的地方。活动室中央,一群身着健身服的村民正全情投入地排练广场舞。她们身姿矫健,随着音乐的节奏有力地摆动双臂,脚下步伐轻快灵活,旋转、跳跃间,手中的彩扇如蝴蝶般翩翩起舞。原来,各个舞蹈队正在为全镇的广场舞大赛精心彩排,从服装的挑选到妆容的确定,大家都用心准备,力求展现出最好的状态。
在活动室的另一角,乐器合奏队也在紧张排练。三弦演奏者的手指在琴弦上快速拨动,二胡演奏者闭目凝神,身体随着音乐轻轻晃动小小的文化活动室里,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广场舞的欢快节奏与乐器的悠扬旋律交织在一起,让群众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在文化的浸润下,尔王庄镇充分发挥了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乡风文化的教化功能和群众文化的娱乐功能,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展望未来,尔王庄镇将继续坚持以红色文化铸魂、乡风文化崇德、群众文化聚力,让文化的源头活水,为大洼水乡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奋力绘就五彩尔王幸福家园的美好蓝图。
{$T.t.abstract.substring(0, 50)} ......[详细]
{$T.t.abstract.substring(0, 50)}......[详细]
2025-04-20 13:06:34
2025-04-20 12:59:29
2025-04-20 12:52:46
2025-04-20 12:46:05
2025-04-20 12:39:22
2025-04-20 12:32:39
2025-04-20 12:25:56
2025-04-20 12:19:14
发表评论